“携手百年 命运与共” ——“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友人主题展”正式上线
“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友人主题展”共选取了88位外国友人的光辉事迹,其中外文局推荐人员入选24位。他们中有致力于传播新中国的杰出国际主义战士爱泼斯坦,有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沙博理,有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魏璐诗,也有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懈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外籍专家。
点击图片查看展览,共附25张图片:
入选人员简介
魏璐诗(Ruth F. Weiss,1908—2006)
魏璐诗,女,生于奥地利,1932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来到上海,受宋庆龄、鲁迅、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中外进步人士的影响,了解了中国革命,并决定长期留在中国,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1951年在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语专家,1965年到人民画报社任德语专家。她著有《文豪鲁迅》一书,翻译了《中国手册》《京剧》《史特朗通信集》,以及其他文艺、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参加过许多重要政治文件的翻译改稿工作。她于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并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间,她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戴妮丝•李•勒布雷顿(Denise Ly-Lebreton,1909—1995)
戴妮丝·李·勒布雷顿,女,生于法国。1929年秋就读法国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结识了正在巴黎打工留学的中国年轻画家李风白,1936年二人结婚。1953年,戴妮丝随丈夫来到中国,主要在外文图书出版社(现外文出版社)工作,先后参加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邓小平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领袖著作、重要政治文件和其他书籍法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她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她是我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国际友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陈必第(Betty Chandler,1915—2006)
陈必第,女,生于加拿大,7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必第参加了外国团体组织的伤员护理的工作,为了让世界了解日军暴行,她秘密买下美国记者在沦陷区拍摄的日军残杀中国人的照片,冒着风险将它们带出日军关卡送到美国,其中一张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陈必第返美后,结识了中国留学生张纪正,后结为夫妻。1940年10月,陈必第随丈夫二度来到中国,在天津安家,1961年来到外文出版社担任英语改稿工作。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她始终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精益求精。她经手改定过大量难度大、专业性强的书稿,如《中国针灸学概要》等,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和好评。1963年陈必第加入中国籍,1983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男,生于波兰,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并任香港《南华早报》、《孖刺报》编辑。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历任第六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今日中国》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职。
安藤彦太郎(1917—不详)
安藤彦太郎,男,生于日本。1941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学系,曾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并长期从事中日友好活动。安藤先生中文及文学水平较高,并通晓英文和朝鲜文,著有《日本人的中国观》《现代中国辞典》《建设时期中国的思想与学习》等书,译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76年受邀来华,主要参加了《毛主席诗词》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日文版的改稿、定稿工作,1978年回国。
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2014)
沙博理,男,生于美国,著名的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作家、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杰出代表。1947年来到中国,同情并投身于中国革命,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曾任对外文化联络局英文翻译,是英文《中国文学》杂志创刊人之一并任译审,担任中国外文局和人民画报社英文改稿专家,还是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出版了自传《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翻译了《新儿女英雄传》《水浒传》《保卫延安》《家》《林海雪原》等著作。因其翻译上的杰出成就,曾获“彩虹翻译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国际传播终身荣誉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奖项。沙博理是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任期最长、年龄最大的外裔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克(Bertha Mathilde Sneck,1916—2010)
史克,女,生于美国。1943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学院,1945年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史克于1948年3月来华,1949年至1963年在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任教;1964年至1972年在人民画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1972年开始在北京周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直至离休。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有突出贡献的外国老专家,198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许可资格,2009年9月获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终身荣誉奖”。曾多次受到温家宝、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强基·波拉普(Janaki Ballabh,1930—不详)
强基·波拉普,男,生于印度。1947年至1952年在德里出版的印地文时报《英雄阿因那》报社编辑部工作,期间在德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52年至1956年在印度军队出版的《画报周刊》印地文版编辑部工作。1956年10月经友好人士介绍来华,在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组工作至1961年底。1963年12月至1977年11月,在中国驻新德里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在此期间积极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印地文版翻译工作。1977年至1982年再次来到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组工作,承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印地文版改稿工作及十一大文件定稿工作。
穆迪罗(Mudiro,1930—2011)
穆迪罗,男,生于印度尼西亚。1963年应中国外文局邀请来华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周报社、人民画报社、外文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工作。1980年,穆迪罗参加了《汉语—印度尼西亚语大词典》编写工作,历经15载,1995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汉语—印尼语词典。
赫尔曼·萨米恩托·维加(German Sarmiento Vega,1940—不详)
赫尔曼·萨米恩托·维加,男,生于哥伦比亚。由他直接参与出版的西文版图书主要包括《周恩来文集》(第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文件汇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国近代简史》(1840-1919)、《鸦片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横堀克己(1941—2016)
横堀克己,男,生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两度作为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驻华工作共约七年半时间。期间客观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广交友好人脉,热心中日交流。2001至2010年,受聘在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任《人民中国》编辑顾问、编委达九年之久。2009年返回日本后发挥余热,作为NPO组织“日中未来之会”共同代表继续为中日关系转圜贡献力量。他热爱中国,积极维护中日关系,1987年与夫人将家庭资产三千万日元捐赠给新疆大学以支援中国教育事业,在中日两国外交界、新闻界享有极高名望,2003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杜博妮(Bonnie Suzanne McDougall,1941— )
杜博妮,女,生于澳大利亚,英国籍。西方汉学界知名的现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1980年至1984年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曾编译何其芳所著的散文和诗“梦中录”,翻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撰写介绍和附录等。杜博妮在中国工作期间,为研究和翻译当代中国文学积累了很多资料和经验。她对中国文化的最新动态感触十分精准,其论文《突破:1976-1986年间的中国文学与艺术》(Mcdougall,1986/2003)就是对当时文学动向和趋势的最好总结。2019年获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拉希德·巴特(Rashid Butt,1943—不详)
拉希德·巴特,男,生于巴基斯坦。1964年毕业于拉合尔旁遮普大学,精通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和英语。1967年至1969年在外文出版社乌尔都文组工作,后又多次受聘到外文出版社工作长达11年之久,主要负责毛主席著作及其他中国图书乌尔都文版的翻译和改稿工作。
李莎(Lisa Carducci,1943— )
李莎,女,生于加拿大,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1999年10月8日至2007年1月在北京周报社法文部任改稿专家。李莎用大量文字描述了中国的生活与变化,著作《感受中国——20世纪最后十年我的所见所闻》《外国人看中国》《今日中国面面观》《北京:水墨风情》《中国的百态人生》《绿色中国》等。2001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05年,获首批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保罗•怀特(Paul John White,1943—2021)
保罗•怀特,男,生于英国。1984年至1996年5月在新华社对外部任改稿专家,1996年6月起在外文出版社英文部任改稿专家,直至2017年退休。保罗·怀特语言功底深厚,翻译水平精湛,对华友好,在向世界说明中国、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出色地完成了多项中国政府白皮书外宣品的翻译改稿工作,参与了众多重点图书项目的改稿、编辑及翻译工作,经他参与的图书项目受到广泛好评。保罗·怀特于2007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7年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岛影均(1946— )
岛影均,男,生于日本。1988至1992年作为日本《北海道新闻》记者驻华工作。2010至2015年受聘在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见证并报道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共十八大、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等重要历史时刻。他深谙中国文化,对中日跨文化传播实践颇有心得,其主持的杂志专栏“中国正能量”和网络专题“中国见闻录”,以细腻笔触纪录和传播当代中国日常暖心故事,话题轻松应时,均受日本读者好评。2015年返回日本之后,他继续以顾问身份,积极为《人民中国》杂志更好地介绍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金田直次郎(1951—2012)
金田直次郎(1951—2012),男,生于日本。长期供职于日本的中日友好团体,积极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在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10年代初,曾先后两次受聘在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日青年友好交流热潮和上海世博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要历史时刻,以中国大陆采风纪行、手绘编纂《中国旅游手册》、参与《世博周刊》日文版编辑工作等方式,向日本民众客观介绍真实的中国。他热爱中国,深谙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文学,2011年其与中国同事联袂实地追访嘉兴南湖、井冈山、延安等红色革命圣地并撰写的连载专栏“红色之旅”,深受日本读者欢迎。
菊池秀治(1951— )
菊池秀治,男,生于日本。自2015年6月入职外文出版社日文部工作至今,现任日文编译部改稿专家。菊池秀治擅长中日互译和改稿,文字功底深厚,熟悉外宣工作和图书出版流程,工作勤恳兢业,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之江新语》《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走近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等日文版图书改稿工作。菊池秀治先后在华学习、工作20余年,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
卡洛斯·爱德华多·特里戈索·桑切斯(Carlos Eduardo Frigoso Sanches,1954— )
卡洛斯·爱德华多·特里戈索·桑切斯,男,生于秘鲁。1971年至1974年在秘鲁天主教大学普通专业学文学,1975年在阿列桑德·冯·温波学德学院获科学和人文学士学位。曾在《玛尔卡》《秘鲁》杂志从事翻译、编辑和记者工作。1983年至1984年在秘鲁建筑研究院任《83年住宅》杂志编辑部主任。1984年至1988年在外文出版社西班牙文组工作,担任西文版《西游记》(全4卷)等图书的改稿、编辑工作。
法比奥·巴雷拉·特耶斯(Fabio Barrera Tellez,1954— )
法比奥·巴雷拉·特耶斯,男,生于哥伦比亚博亚卡省索加莫索。1975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法律系,曾任国立大学法律系图书馆馆长助理、人民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哥伦比亚库库塔《边境日报》文学副刊《边缘》协调人及顾问、《边境日报》增刊“向解放者致意”主任。1989年至1997年在外文出版社西班牙文部工作,参与《儒林外史》《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孔子》《庄子》《改革开放中的上海》《中国古代医学家》等图书西文版的改稿工作。作为一名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把工作比作是一种“看得见”的友谊,希望自己能为中国人民做点事,增强中国与拉美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他热爱编辑工作,还酷爱艺术,颇能领会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常常帮助设计图书封面、内页,由此获得“编外美工”的美称。
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1956— )
大卫•弗格森,男,生于英国。自2009年入职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工作至今,任英文编译部改稿专家。大卫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工作认真仔细,英语功底扎实,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湛娴熟的编辑润色能力。他知识面广,能够润色各种不同题材的书稿,同时还为众多项目撰写英文书稿。他参与了大量图书、政府文件及白皮书的改稿工作,主要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要讲话》《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的核安全》等。
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1975— )
高文勇,男,生于巴西,现任巴西里约热内卢格图里奥•瓦尔加斯大学(简称FGV)和佛罗明斯联邦大学(简称UFF)国际法教授,巴西最大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的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UFF金砖国家研究中心负责人,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重点外宣期刊《今日中国》葡文版(在巴西出版)巴方执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金砖研究中心高级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高级学者、上海大学访问学者、西南政法大学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研究学者等。
侯萨穆·法鲁克·埃莫拉比(Hosam Farouk Ahmed Mohamed Elmaghrab,1979— )
侯萨穆·法鲁克·埃莫拉比,男,生于埃及。2005年来华工作,2017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侯萨穆自2010年担任中国网阿文版外籍专家以来,把满腔热情全部投入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中。他多次参与G20峰会、上海进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事件上会报道工作;采访过阿盟秘书长、埃及总统等多位阿拉伯国家政要;他对中国国情理解深刻,撰写的评论稿件见解独到。2017年,侯萨穆开始担任中阿双语短视频系列节目《阿拉伯人“心”体验》的出镜主持人。四年间,他带观众领略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把中国好故事讲到阿拉伯观众心里。
彭瑞(Rebeca Phang,1979— )
彭瑞,女,生于秘鲁。2006年来华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专家,自2016年起至今任中国网西文专家,2019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彭瑞热爱中国文化,关心中国发展,致力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她曾采访秘鲁前总统托莱多等多位外国政要,并协助中国网开展与西语国家媒体内容合作,推动中国媒体进一步提升海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彭瑞还参与策划并主持了中西双语短视频节目《彭瑞话中国》,以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采访足迹遍布了中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难,录制10余期视频节目,生动讲述中国人民的抗疫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展览页面
- END -
供稿、供图:中国外文局人事部、局属相关业务单位
编辑:袁帆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中国外文局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二专题学习研讨会
中国外文局专题交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体会